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方法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有效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培养。具体教学实践中,小学科学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从小学生各方面表现情况入手,设计出兼具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搭建舞台,实现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目标,增强科学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应用效果。本文就依托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策略展开探究。
自然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探索资源,能够为幼儿提供独特的科学教育素材,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索欲,促进其形成科学素养。当前,幼儿园科学活动亟须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依托生动的体验和实践活动,帮助幼儿建立科学认知并提高思维能力。本文从幼儿感受自然和探索自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巧用自然元素铺趣、聚焦生命形态启思、记录探索过程践悟、延展活动内容拓维等策略,旨在让幼儿在亲近自然中激发探索潜能,提升科学认知水平,感受科学魅力,为小学科学学习做好准备。
《声音的高与低》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六课,该课内容难且容易与声音的强与弱混淆,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上好这一课是很多教师正在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自主理解设计,参考优秀教案、借鉴优秀教师示范课等方式多次试教,精选实验内容并通过改进实验所需的材料,利用信息化辅助手段厘清实验内在联系来优化实验,从而提升课堂效率,促进教学目标实现。
深度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本文结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种子长出了根》一课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深度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并发展学生的推理思维、迁移思维、证据思维。
生态素养是劳动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探索以种植劳动为主要抓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劳动课的生产学习实践中习得深层生态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及养成生态劳动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生态素养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其他学科学习。
循证教学作为一种遵循证据的科学教学理念,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切口。鉴于此,本文聚焦于课标要求及小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循证教学为指导,综合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提出了基于循证教学的小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方法、策略和循证教学中循证资源应用策略。结果表明,基于循证教学的培养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推理、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知识综合性与实践导向性特点,但当前教学存在探究浅层化与高阶思维培养不足等问题。本研究以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为框架,探索科学与信息科技课程的跨学科融合路径,通过重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信息素养。
本文通过分析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26批“双减”优秀实践案例,筛选出16个小学科学类课后服务案例发现,小学科学类课后服务目前面临三大问题:科学类课后服务供需失衡、科学类课后服务教师专业性不强、科学类课后服务场域受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案例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好课后服务的三个“加法”,包括丰富科学类课后服务课程内容、扩展科学类课后服务师资力量、挖掘科学类课后服务教学资源等。解决科学类课后服务实施问题,建立长效机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其持续发展,这有助于推动国家政策落地与地方创新实践,共同构建更完善的课后服务体系。